长陵是谁的陵墓(北京十三陵长陵是谁的陵墓)

频道:民间杂谈 日期: 浏览:363

长陵是明十三陵之首,是明代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的合葬墓。它是北京明十三陵中建筑最早、面积最大、规模最宏伟、工艺最精湛、原建筑保护最完整的墓地。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的著名陵墓区,位于北京西北约40公里处。

d91f84862aba1e48aaa646da919c9b57_t0107f3734d9a95ddef.jpg

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小盆地上的明十三陵,因为有明代十三座皇帝的陵墓,故称十三陵。

据说朱棣登基后,派礼部尚书,术士到北平四处寻找。“吉壤”这些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四处寻找,都被朱棣拒绝了。

朱棣也很生气,忍不住亲自出去,看中了昌平县黄土山。这个地方属于燕山的余脉,从西到东,来了。东西北三面,群峰耸立,如屏障,气势磅礴,形似盆地。

看完之后,术士也夸了一句,朱棣很开心,于是下旨圈地,开始建设。事实上,朱棣毕竟是一个立即篡位的皇帝。他不仅看风水,还看重地形。他很容易守护和攻击。一旦驻军守护,他不仅可以守护陵墓,还可以守护京师。

那就是朱棣高明的地方,把黄土山改成了天寿山,皇帝的陵墓怎么能和普通百姓相处呢?“黄土不埋人的地方”同样,由此延续了明代十三座皇帝陵墓,这就是朱棣的眼力。

在天寿山的主峰下,长陵是朱棣的陵墓,也是十三陵最早、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好的陵墓。据说是永乐十一年建成的,徐皇后原本埋在南京,搬到了长陵。

朱棣于1424年7月在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,当年12月葬入长陵。

正面是红色的墙和黄色的瓷砖,三扇门。整个长陵建筑,前后圆。前部分为三个进入庭院。当你走进陵门时,你一进入庭院。据说左右都有神库和厨师,现在只剩下碑亭了。

进入朱恩门,是二进院落,这是明世宗朱厚赐予的,“祾”字取“祭而受福”之意,“恩”字取“罔极之恩”之意。

院子正中就是高大的“祾恩殿”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办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。

这个恩殿很有名。第一,它规模大,档次高,九个房间宽,五个房间深,象征着皇帝“九五”尊严。第二,用料考究,殿内使用的木件全是金丝楠木。

殿中排列着32棵金楠木,最大的4棵金楠木很难被两个人包围。一根柱子高达14米,顶天立地,被称为罕见的佳木。中国有这样一座宏伟的金楠木建筑。

根据文献记载,天寿山各陵及北京宫殿使用的金丝楠木,均采自四川,湖广一带深山密林,“一木初卧,千夫难移”,“千人入山,五百人出山”可以看出它的代价,再运往北京,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,耗时长。

第三,重要的历史,文物价值。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无价之宝,这座大殿书写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历——“营造法式”。

结构更加简化,节点更加牢固,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。600多年过去了,依然坚固如旧,至今具有很大的建筑意义。

朱棣皇帝的铜像坐在殿中端的九龙宝座上,形象生动,做工精湛,也是世界上精美的艺术杰作。然而,我对朱棣并不感兴趣。我是个英雄,因为我欺负小人,欺负弱人,在窝里打架。

无论历史上如何歌颂,他也很难脱掉骂名。

导致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也模仿他的故伎重演-“清君侧”谋反,感谢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比朱元璋的孙子惠帝朱允邈更强,他俘虏了汉王朱高暖,并烧毁了汉王朱高煦。否则,他怎么会得到一代又一代?

进入三进院落,棂星门,石供案,石供器,石香炉,多为祭器之物,与之相连的是后园部分——宝城建筑。

在宝城里,是埋葬朱棣和皇后的玄宫(墓室)建筑,中央封土隆起,就像一座小山,既叫小山陵,“宝顶”,又称宝山。从整体外观上看,又像一座封闭的圆形城堡,因此得名宝城,又称宝山城。

从宝城隧道登上楼阁,明楼上下两檐之间,书中有书。“长陵”二字,楼内正中立有“圣号碑”,篆额“大明”,下刻“成为祖文皇帝的陵墓”。

“成祖”就是朱棣的庙号,“文”就是朱棣的号码,文字旧时泥金,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,故又有云气,“朱石碑”的俗称。

登上明楼,四处看看,长陵尽收眼底,一座陵墓,就是一位皇帝,就是一部历史。

明朝历史上,坦白说,我还是很佩服明宣宗朱瞻基的。没有他俘虏他的叔叔朱高暖,他的叔叔朱高煦在罐子里燃烧,就没有后来的历史。“仁宣之治”。

明宣宗朱瞻基,同情民情,整顿官治,缓解矛盾,休养生息,努力工作,知人善任,发展经济。可惜寿命太短,但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

0 留言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